网站首页 烧香拜佛 我要烧香
法师开示 金榜题名 电 脑 版
净土法门 佛教问答 海涛法师
佛教法师 法师介绍 圣严法师
热门专题 居士文章 宣化上人
佛教经书 佛教咒语 星云法师
【十善(5)-《佛说十善业道经》学习(3)】

我们合十至诚礼敬诸佛菩萨,合十至诚礼敬十方大众,愿所有众生悉发菩提心,从迷信学佛走出,正信佛教正法佛陀世尊教理教法。

愿籍此共修力量普皆回向给三界六道一切法界苦难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同时希望诸位有缘参加共修的同修每日如法正修,正信佛教佛法,实修实行,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共修促进正信正见学佛觉悟提高。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共修选编的大德开示,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信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基础佛理共修资料:

【十善(5)-《佛说十善业道经》学习(3)】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从这段经文开始,讲第四个问题,即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的问题。

“智者知已”,智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差别在哪里?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养,而不能说明是一个智者。所以学习佛法的人,不是为了增长一些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佛法后,能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意义所在,明因识果,认识无常,知道现在种了什么样的因,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因为认识了无常,就会明白人生的一切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就有能力去规划自己生命未来的前景,做人生真正的主人,要修习善业。只有通过修善业之后,才能“以是所生蕴、处、界,皆悉端正,见者无厌”。这就是说,现世种了善业之后,将来才能招感身心世界都是清净庄严的。蕴、处、界是佛教对世界的归纳说明,世界上的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考察其构成元素是由哪些成份组成的——在佛教里有三种简单的归纳方法,即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五蕴、六处、六界。

五蕴,主要是对心理的详细分析。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属于心理状态。世间的一切法虽然很多,都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指生理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有情认识世界的六个渠道,主要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觉到的、意识思维到的来认识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的六根。譬如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眼睛,就失去了被眼睛所认识的颜色世界;如果耳聋了,就缺少被耳朵所听的音声世界。六根所认识的世界是六尘。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鼻子嗅气味,舌头尝饮食,身体接触环境,意识思维法尘。所以六根、六尘包含了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世界,由能认识的和所认识的相应,就产生了六识,构成我们的思维世界。

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指六根、六尘、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招感什么样的世界;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对世界认识到什么样的程度。所以主体认识能力的提升和改造,是改造世界的前提。“皆悉端正,见者无厌”,众生造了善业之后,将来必招感清净庄严的世界,譬如你长相很庄严,人家见了就生欢喜心。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从这段经文开始,佛陀根据这次法会的现场情况,举例说明业力对人生、对生命的影响。首先举的是佛身。在一切有情生命现象中,佛陀是最庄严的,福德是最大的。佛陀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好,在人类的相貌中,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也是最庄严的。

佛陀为什么长得这么清净庄严呢?“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佛陀之所以有这样的相貌,那是因为他在三大阿僧祗劫,漫长时间的修行,普度众生,才获得这样大的福德。佛陀是福智两足尊,福德、智慧都已经达到圆满了。佛经里说佛陀的任何一种相好,都是经过了长时间修行的结果,才招感了“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诸相,是三十二相,佛陀的金身无比的庄严,众生见了都生欢喜心。“光明显耀”,佛陀不仅庄严清净,而且还时常放光动地。佛陀放出的大光明能照得很远很远,比太阳光不知要强多少倍!“蔽诸大众”,佛陀放出的光明照到大家的身上。“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梵王,是色界二禅天的天主,叫大自在天、大梵天。印度人认为:大梵王是人世间最高的神,他的福报很大,人的命运都是由他决定的。梵王能放出巨大的光明,但佛陀一放光,即使有无量亿梵王身上放出的光都不见了。

中国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说唐朝的道宣律师在终南山里修行,由于持戒很严,感得天人送供,他自己是不煮饭的,到吃饭的时候,天人就主动地把饭送来。有一天,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去看道宣律师,道宣律师留窥基大师住一宿。到吃饭的时候,天人没有来送供。道宣律师想,本来想请窥基大师吃天人送来的饭,怎么今天天人不来送供呢?道宣律师感到很奇怪。窥基大师住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到了中午,天人又来送供,道宣律师就问天人,您昨天怎么没来送供?天人回答说,昨天由于白茫茫的光明太大了,怎么也找不到路,所以没来送供。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示现,有护法神保护,天人都无法接近。大菩萨的光明掩蔽小的光明。“其有瞻仰如来者,莫不目眩”,只要看到如来大光明的人,都会感觉到 。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这些大菩萨也是由于过去修集善业的缘故。这里说到善业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不仅仅指的是十善业。佛法所有的修行法门,从十善到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四无量心,所有的一切都称为善业。大菩萨们由于修各种各样的善业,所以,才成就了福德庄严。“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 这些众生“形色粗鄙”长得很难看,“或大或小”,有的长得很大,有的长得很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心里的念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造的业力也不一样。由于众生造下各种各样的不善业,所以才堕落到三恶道中。

“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 通过对前面的观察之后,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庄严,看到天龙八部的威德,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希望自己的未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那么,现在就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念,种下什么样的缘起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业力。

就在家众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处境都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千差万别呢?其实也就是业力不同。所以我们要记住:各有因缘。希望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在就要种什么样的因。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所以佛陀说“是故随业,各自受报”,随着过去各种不同的业力,感召不同的人生结果。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汝今常应如是修学”这是佛陀劝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话,要“如是修学”,要明白因果道理,要修善业。“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也要让一切众生都了知因果的道理,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盲目地去追求些什么。

修习善业”了达因果的前提就是修习善业。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对因果的道理要深信不疑。很多人都说相信因果,但是他们对因果的信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如果把相信因果的程度定十分为满分,那我们问一问自己,相信因果的程度有几分?是二分、是三分、是五分、是八分、还是十分?对佛法任何一种道理的信力,是否都应该扪心自问,这种信力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你说我懂得因果,我懂得缘起,我也懂得无常,我也懂得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烦恼还是依然如故。当我在干坏事的时候还是干得挺带劲儿的,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对佛法的道理在相信的量上太浅了,而这种量要通过积累,通过体验,它才会深化。假若没有积累,只是随便听人家讲讲因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支配自己的还是故有的观念,而不是正确的因果观,没有把佛法的真实义理变成自己的观念,没有深信不疑,那么,佛法怎么可能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作用呢?!

“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是指不要堕在断见和常见中。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干过善事或恶事,干过就没有了。常见,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永恒的,人永远是人,猪永远是猪。这都是错误的。学习佛法,对因果的深信,是要把因果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来认识,这是一种辩证的因果观,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因果观。像宿命论者的因果观就是一种常见,一种形而上学的因果观。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知道了因果之后,就要喜欢种福田。福田有三种:一种是敬田,是对三宝的恭敬布施供养;一种是恩田,是对自己有恩的人的供养,像对父母的供养,从这里我们也能得到极大的福报;一种是悲田,悲田是我们悲悯、慈悲的对象,像社会上那些贫穷的人,要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这是从悲心中培植福田。“欢喜敬养”,是要我们喜欢做这三方面的事情。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如果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增长福报、威德,也能像佛菩萨一样,能够得到世间人的尊重。

通过以上经文的学习,我们基本上了解了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认识到佛法与世间外道所不同的根本之处,主要是佛法讲缘起因果。佛法因果观的核心是业报轮回理论,关于业力的阐述是佛教所特有的,是佛陀彻悟宇宙真理后讲述给大众的宇宙真相。

关于业力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自力而非他力。人生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累世今生的身口意造作决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决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点,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人没有天生的差别,人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决定。人生的一切现实,都是暂时的。你今天有地位还是没有地位,都是暂时的,无常变化的。也就是说,今天你很有地位,今天你很有钱,但是如果不懂得惜福智慧不足,加上累世今生曾经贪嗔痴造作的恶业成熟,这个地位和钱可能就会失去。或者也许暂时命运坎坷困苦,但是能知道惭愧忏悔过往的恶业,断恶修善,修持佛法开启智慧发菩提心做利益众生事,命运可以由坏转向好,关键是否能够真正明白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深信因果知道如何去行持正法走正道。

第三点,善恶有报,勿用怀疑。因果业报真实不虚,一个人无论是干好事或者是干坏事,机缘和合时都会有相应的果报,只是时间早和晚的问题。

第四点,破除了宿命论的束缚,修习善业改变身心走向光明的未来。认识到了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身口意造作导致,就明白一切是可以从自身改变做起,不再怨天尤人,从当下改变,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从起心动念处加强觉照,去习气改毛病,受持好五戒十善,发菩提心,广行六度,自觉觉他,让生命走向光明,不断提升升华生命层次,改变未来的命运果报就从当下做起。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都如实如是。 生命就在呼吸间,没有当下的努力惜福惜时,哪里有未来?

人世间的事业,没有惜福惜时当下,努力的业精于勤,哪里会有超越常人的辉煌?

人的财富和价值不能以金钱来衡量,有时虽然努力了,却收获不了什么财富金钱,看似不平等的待遇,其实也收获了智慧的财富和锻炼心智的财富。

修行人只有珍惜当下的时间,努力的实行修持,累积福德资粮,最终会有莲花开放无碍无量光明的时刻。

 

Copyright©正信佛教网|通灵佛教网
Processed in 16.91(ms) 4 queries